图片
从杨老三边理论所悟
李四平
在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中,杨甲三先生提出的 “三边理论” ,为穴位定位与疾病精准治疗提供了指导框架,也为我在临床中运用外治法处理三边与骨缝如同清理房间死角垃圾的诊疗思路提供了依据,为我破解疼痛与一些疑难病症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边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将穴位的精准定位聚焦于 “骨边、筋边、肉边” 的解剖交界地带。根据杨甲三老师的理论,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些人体结构的边缘区域既是气血运行的关键通道,也是病理产物易聚难散的 “死角”。这就像居家环境中,家具与墙面的缝隙、地板拼接处的凹槽,往往是灰尘与杂物最易堆积的地方 —— 初期或许只是微小的污渍,长期忽视便会滋生问题。当风寒湿邪、气滞血瘀等病理垃圾在三边特别是骨缝间瘀滞,轻则引发局部疼痛,重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长期久坐者的腰椎两侧横突边缘、竖脊肌与椎体的附着处,常因力学失衡形成压痛点。这些痛点并非单纯的肌肉劳损,而是骨缝间筋膜粘连、代谢废物堆积的信号。杨甲三老师取穴时,从不拘泥于固定的穴位坐标,而是沿着髂嵴、棘突等骨性标志,在筋肉的起止点边缘探寻敏感反应点。这种取穴逻辑,恰似清理房间时不满足于表面除尘,而是要挪动家具、翻开地毯,彻底清扫那些被遮蔽的缝隙。这种思维很值得我们借鉴和临床实践。
临床处理骨缝或者肌肉之间、筋膜之间的过程,本质上是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实施空间净化。当毫针刺入肱骨外上髁的骨缝间隙,轻微的提插捻转产生的得气感,在我看来实则是激活局部组织的自我修复机制 —— 如同用高压水枪冲洗地漏深处的淤堵,短暂的冲击后便能恢复通畅。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间隙变窄、滑膜增生的病理改变,如同房间角落堆满杂物导致通道阻塞,针刺犊鼻穴周边的骨缝区域,松解粘连、促进滑液循环,为关节拓宽空间,即可恢复其正常活动功能。
这种清理理念在慢性内脏病治疗中同样适用。胃脘痛患者常因胃壁与周围组织的间隙淤堵,出现胀痛不适。针刺梁门穴时,针尖抵达腹壁与胃壁之间的筋膜层,通过调节胃肠蠕动改善局部供血,相当于为受压的胃腑松绑—— 就像疏通厨房水槽下纠缠的管线,清除堆积的杂物才能恢复排水功能。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源并非器质性病变,而是身体结构关系的紊乱:骨骼错位、筋膜紧张导致的解剖位置异常,会像家具挤压电线那样,干扰脏腑的正常功能。
临床操作中,处理骨缝的三个步骤与居家清理的逻辑高度契合:首先是定位垃圾,通过触诊沿着骨边滑动按压,感受筋肉的紧张度与骨缝的开合度,如同用手去触摸房间里看不到的角落;其次是精准清理,针对筋膜粘连采用弹拨手法,如同用硬毛刷清理窗槽污垢;对于深层淤堵则施以针刺,恰似用吸尘器吸管深入沙发缝隙;最后是维护空间,指导患者通过功能锻炼维持骨缝间的气血流通,就像教会住户定期擦拭门窗轨道以保持通畅。
这种诊疗思路在面瘫治疗中体现得尤为典型。面神经在颞骨缝、颧骨边缘、下颌骨髁突的骨缝间穿行,一旦受邪淤滞便会引发面部瘫痪。临床中循着颞骨缝、颧骨弓、下颌角的骨边探寻反应点,针刺时配合温和灸,能有效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 —— 如同清理装饰线条与墙面的缝隙积灰,恢复空间的整洁与通透。
从三边理论到骨缝清理,结构的整洁有序始终贯穿着动态平衡的智慧。人体健康的本质,在于气血在解剖空间中有序流动的状态,正如整洁的房间需要定期维护而非一劳永逸的清扫。当我们理解了骨缝间的垃圾与健康的关联,便会懂得:中医的疗愈之道,不仅是消除可见的症状,更是重建身体内部的空间秩序。这种将人体微观结构与生活场景相映照的智慧,正是中医临床思维最生动的体现。
图片
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